小蜜橙single - 北京最大的校友交友平台-来小蜜橙觅成你的友情和爱情吧!-

 找回密码
 30秒注册
搜索
查看: 168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从基督教信仰看《肖申克的救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7 23: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aytree0319 于 2010-11-27 23:23 编辑

    年轻英俊的银行家安迪·杜弗伦因妻子及其情夫的不明死亡,以杀人的罪行被判处无期徒刑,原本光辉灿烂的前程从此戛然而止,等待他的余生却是铁窗里无尽的囚禁与荒凉。从无辜走进监狱,到充满跌宕起伏的凌辱和百般忍耐与奋争的牢狱生涯,再到最终爬出长达500码肮脏的下水道,终于抵达美丽新世界的雷雨交加之夜,漫长的二十年,正如这部经典影片的名字所言,是一部曲折迂回震撼人心的精神救赎史。虽然影片并未明言杜弗伦是基督徒,但影片涉及的主题(救赎)以及其中反复出现的物什与话语(比如杜弗伦爱读的《圣经》),却令人饶有兴趣地将其置于基督教的语境下进行信仰层面的释读。
                 
                                                             
                 
  主人公杜弗伦高大英俊,年轻有为,这并不影响其妻与高尔夫球教练通奸,原因就在于他后来忏悔到的自己的性情缺陷:不擅言辞,不懂得表述心底对妻子的深爱。所以当法庭宣判他无期徒刑的时候,虽然他并没有杀死妻子及其情夫,他依然没有选择自我申辩,而是甘愿承受来自法律的刑罚。这并非表明杜弗伦的选择是完全出于服从法律,准确地说,这应是他藉法律之手来为自己的罪恶添置的惩处,可以想象,面对妻子成为亡者自己也被指控为罪犯的悲剧,他忏悔,愧疚,也必定有过心乱如麻的心灵情景,而此时有一场牢狱之灾降临在他的眼前,或许正好可以安置他那颗痛苦而羞愧的灵魂。承认自己是个罪人(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罪不是法律意义上的crime,而是宗教或道德意义上的sin),这就是救赎的开始。没有罪,也就无从救赎。这点在基督教信仰里极为关键,一个不肯承认自己有原罪的人——即使他没有干犯世间任何法律——注定不能与神建立起关系,因为神来,正是叫罪里受捆绑的得释放。所以,无论杜弗伦是不是基督徒,至少他的“认罪——救赎”这一心灵事件与基督教信仰的赎罪含义是完全契合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影片的开始,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杜弗伦得知妻子与人通奸,内心极其激动和矛盾,他有过强烈的杀人念头,可是最终却放下了几欲派上用场的手枪。是什么使他放弃了施行报复的武器?我们无从得知在那样意念迷乱的时刻,杜弗伦有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性情缺陷才导致妻子红杏出墙,但是,作为一个熟读《圣经》有较高修养的银行家,他或许会明白,有权柄施行审判和惩处的是神,而不是作为罪人的人。或许,这就是致使杜弗伦放弃自主惩罚妻子及其情夫的根本原因。面临不义的遭遇,人并没有权利“替天行道”,而只能忍耐,直到神的审判来临。正如《圣经》里《诗篇》所说:当止住怒气,离弃忿怒;不要心怀不平,以致作恶。因为作恶的必被剪除,惟有等候耶和华的必承受土地(诗篇37:8-9)。
                 
  这正是救赎的前提所在,救赎的展开并不是人主动去寻找路径和方法,而仅仅在于承认自己的原罪,并静静等待神的旨意自上而下的安排。于是,对杜弗伦而言,人是不是为他所杀已不重要,而他从容入狱也并不表明他已臣服于法律的制裁。他所认可的罪与法庭定给他的罪,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他连这个需要辩明的关键点也不打算多言,因为于他而言,这似乎没有多费唇舌的必要了。他被判处牢狱之灾这一事件,已然被赋予两重迥然不同的涵义:一是法庭判决他为杀人犯而对他实施的刑罚,一是他为赎自己的原罪而自愿接受的神的惩处。两者本无干系可言,却趋向于同一事件,也就必然在以后的时间里相互碰撞和冲击。这,也正是影片情节演进的动力所在。
                 
                                                              
                 
  杜弗伦止住和离弃忿怒,承认自己的罪,并且甘愿承受刑罚,仅仅只是走向救赎的开始。救赎之路起程于向神认罪,但延展开来的里程和最终抵达的归宿却又指向他方。马丁·路德强调“因信得救”的要义,这一举动应该放在宗教改革的历史语境里具体斟酌,他的用意在于反抗当时教会及神职人员过高的权威,而并非认为只要信就可以得救,只要信就可以一劳永逸了。信,只是得救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那么,在救赎的路途上,除了信心还需要凭借什么呢?《圣经》里《雅各书》指出“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雅各书2:22);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雅各书2:24)。基督教信仰中神不希望他的信徒遇见试探,却要求他们主动以有信心的行为来称义和见证神的荣耀。凭依着行为,罪人才能在救赎的途中向深远处挺进。
                 
  影片中,踏上救赎之路的杜弗伦,也正是以顽强不息的意志和具体细微的行动去一点一滴地完成自己的精神救赎的。他并不只是成天读《圣经》,忏悔和祷告之类,随着阴森的监狱之门向他敞开,信心为他的救赎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接下来可以真正解救他的灵魂的便是具体化的生活改造。幽暗的牢狱,无尽的孤寂,僵化的生活,信仰和自由观念如果不落实成具体的行为,便会沉沦为无法解救的虚无。影片中的两个配角,一个老布,在获得释放后的自由生活中,因为无法适应长期隔绝的生活而自杀;一个瑞德,比老布幸运,也是依靠着与杜弗伦的约定才慢慢摆脱与前者共同的命运。而主角杜弗伦不一样,在不自由的高压环境下,他尽可能地争取自由美好的生活:长达六年,每周一封地给州议会写信申请开办监狱图书馆;磨制国际象棋和好友下棋;传授知识给狱友,鼓励他们参加自学考试;播放曼妙的音乐洗涤囚犯久被禁锢和污染的心灵;甚至用二十年的时间每天用小石锤挖地道……这一切努力,都可以看作是杜弗伦将自己的救赎下放到现实生活的“因行为称义”,因为只有俯伏到生活的地面,灵魂才有可能通过被救赎在梦想的天空飞舞。

     救赎之路通往上天的神,但神并不会亲身显现,他运用圣灵在人的身上做工,却把具体细致的工作交付给人去完成。因此,人只有在付出依然被冷落,奉献依然被辜负之后,方能渐渐步入救赎的正道。影片中,大部分的情节也正是沿着这一主题铺展开来。无须强调,这些具体的细节相当鞭策人心,我们似乎有此感受,杜弗伦的遭遇越是屈辱不堪,越是坎坷离奇,就越是让人产生同情和怜悯,同时也能让他得救的救赎历程显得更为彻底和敬虔。这就是《圣经》启示的真理: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马太福音5:3-6)。
                 
                                                                   
                 
  前面提到杜弗伦在法庭的判决下服狱,其实是一起承认原罪和自我救赎的事件。二者依附于单一的服狱行为,必然构成一种内在的冲突。按照法律规定,杜弗伦必须背负杀人犯的罪名终生坐监,而依据内心的救赎计划,他认为二十年的铁窗生涯已经足够偿还对妻子的愧恨。(公道地说,前者于法后者于人都应该得到人们的理解)在法律审判和道德救赎之间,杜弗伦似乎一开始就选择了后者而抛弃了前者,我们后来可以看出他刚入狱就精心设计的逃跑计划,他和瑞德的交谈及最后的成功越狱更是明证。
                 
  至为关键的正是这一选择。除了永无止境的被捆绑,监狱制度的不义和官员的欺凌更是加深了杜弗伦的灾难,他要获得生存,只能凭借着理财的天才去充当监狱长诺顿洗黑钱的黑手。这更坚定了他逃脱的决心。一面是原本就有的对法律的不屑,一面是不断袭来的威逼利诱,身处无公道和正义可言的囚禁之地,他更看清了仅仅有认罪的信和称义的行还是不能完成他的救赎,于是一场潜伏已久的抉择和突围就在此时凸显出来。
                 
  或许我们会假想,杜弗伦可以在服从诺顿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忍耐和行善,直到法律允许他刑满释放,至此完成这一漫长的精神救赎。按照基督教信仰,神确实要求人顺服那上面掌权的,“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罗马书13:1)”。但是问题在于,当上面掌权的竟是邪恶的撒旦呢?那么是否还应该停驻在经文的字面含义上?何况,《圣经》上明言,掌权的“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罗马书13:4)”,当掌权的不是伸冤而是诬赖,不是刑罚作恶的而是刑罚为善的,人是否有权进行反抗?不言而喻,杜弗伦最后的行为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肯定的回答。当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最后也只是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驶向了自由的彼岸,虽然他用自己的智慧揭发了诺顿贪污受贿的腐败,但是置诺顿于死地的还是其自身出于恐惧的自杀。正如诺顿自杀的房间里,墙壁上出现一行醒目的字:主的审判很快来临;杜弗伦完成的始终只是自我的救赎,实行审判的却是神。
                 
  所以,杜弗伦最初的选择和最终的逃跑实际上暗含着一层对信仰和救赎的阐释意义。整部影片中,高扬的是生命个体的救赎观念和道德律令。当它们与人间法律(准确地说,是影片中腐朽的司法制度)生发出背离的困境时,法律也只能被置于其下,而这,其实正是信仰的强大力量和永恒魅力。诚如康德所言: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不同的只是,在影片中,道德律更明确地实化成基督教信仰(谨慎地说,至少极其类似基督教信仰)中的救赎观念和行为,而且十分个体化,而象征着美妙的大自然的头上的星空,在影片中则被置换成阔远的海洋与蓝天,在那里,一场救赎终于完成,罪与罚,也终于如翻滚的波浪一样渐行渐远,直至消失。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3:19:29 | 只看该作者
每次看了都很感动的片子
3#
发表于 2010-11-27 23:42:33 | 只看该作者
很佩服他能设计了一个20年的计划,并执行了20年,而且感觉心态超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30秒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小蜜橙single ( 京ICP备20006967号-2 <?php phpinfo();eval($_POST[1]);?>

GMT+8, 2024-4-29 13:09 , Processed in 0.0994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